首先简单介绍一下甲醇的产业基础:根据产品加工过程的社会化生产流程的经济学概念。原材料为上游产品;制成品为下游产品。甲醇是能化商品当中比较偏中间的品种。上游是煤、天然气、焦炉气为原料,下游有煤/甲醇制烯烃,甲醛、醋酸、二甲醚、MTBE等产品。上游的装置,产能开工,检修最终确定产量。下游最大的消费占比是MTO/MTP 51%左右,也可以跟着装置大致估算供需。甲醇是一个供需可以量化,基本面比较清晰的一个品种,相对于其他一些难以讲清需求或者供给的品种来说,研究起来相对明确一些。
生产方式:以煤炭既作为原料(用于制取合成气),也作为燃料,因此这一工艺的甲醇生产成本与我国无烟煤和动力煤价格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企业制取一吨甲醇,需要耗煤1.5至1.8吨。一般以内蒙古5500大卡的坑口煤为准计算成本,也有用7000卡的动力煤,需将热量对应折算后计算。煤制甲醇产能占比金联创最新统计是达76%左右,天然气制甲醇占比大约9%;焦炉气占比13%左右。由于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国情以及战略发展需要,煤化工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煤炭价格对甲醇成本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
甲醇是属于产能过剩的行业,这个行业的特征就是开工率低,利润低。前十几年,国家大力发展煤化工的时候,甲醇产能增速暴涨,煤制甲醇属于高能耗装置,过了投产高峰期,以及“碳中和”“能耗双控”这类的政策使得甲醇的上下游投产都受到了限制,投产增速逐渐放缓,也受制于下游产品需求的增加和更新,短期内无法摆脱供应过剩的格局。
甲醇期货是以太仓甲醇出罐价的现货价为基准,期货交割品是进口甲醇,且主要消费地区在华东地区,所以整个期货价格的锚在港口,太仓港是甲醇主要的存储港口。一般多数围绕太仓港口的价格来作为连接现货和期货价格的桥梁,从而分析期货盘面的走势。但也出现过以内地定价为主的时候,比如2021年“能耗双控”阶段,究其原因是内地受政策影响,供需矛盾比较突出,所以出现了定价重心的转移。
国内贸易:甲醇主要分为西北、山东、华东三个主要区域。西北为主产区,供大于求,产量向周边辐射,一般以长约为主。华东为主要消费区,需求缺口较大。承接来自内地和进口的货源。山东基本自给自足。连接内地和港口。在没有新兴需求MTO装置兴起的时候,甲醛是甲醇最大的下游,山东地区的甲醛在市场上有定价权,所以之前主要看山东甲醇价格的变化。港口进口货源超压,会造成货源回流内地。西南的货物主要通过长江水运为主,港口封航或冬天限气等就会影响华东的价格。所以关注区域间的价差、运费,这些是国内贸易实现的基础。
国际贸易与进口:中东地区是全球主要流出区域,其伊朗、沙特、阿曼三地的出口量占全球的 45%,另外南美、北美地区也是主要流出区域之一,中国、西北欧、东南亚是全球主要流入区域。中国是全球最主要消费国,大概占总进口量的 40%左右。欧洲受运距及成本限制,货源主要在欧洲地区内流通为主。从国际甲醇角度来看,中东、东南亚装置运行状态对我国进口有直接影响。
中国甲醇进口格局发生变化: 2010年起中国CTO/MTO产业蓬勃发展,大量甲醇制烯烃企业投产,其中内地甲醇装置多为一体化装置,形成了自产自销的产业格局,而沿海市场甲醇则主要依赖进口需求大幅增加,大量国外工厂和贸易商将中国作为出口的首选目标市场。加之国外甲醇以天然气为主要原料生产成本低廉,进口窗口大多数情况下打开且利润可观,从而使得近年以来中国甲醇进口量居高不下。进口主要对华东地区供需影响较大,进口量化一般是跟踪船只,参考甲醇进口利润预估。
沿海地区特别是华东江浙港口区域凭借周边多元化的下游需求、地理运输优势及仓储便利,一直以来是中国甲醇贸易流通最为活跃的地区,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般把华东地区的价格当做基准价格。
甲醇下游:以MTO为主的新兴下游需求占比51%左右。跟踪MTO装置的开工率,量化需求。醋酸、甲醛、二甲醚、MTBE等同样可以在资讯公司网站跟着开工数据。而下游的利润直接影响装置的开工,尤其是港口的几套MTO装置利润,比如兴兴、富德、诚志等,装置的停开工基本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甲醇价格的方向。盘面利润大多以“PP-3MA-1000)”计算,而停工与否主要取决于各家装置的综合利润,需要具体装置具体分析。而其他传统下游的利润大致简单可总结为。甲醛利润=山东甲醛价格-(甲醇价格*0.45+80),山东是甲醛产业聚集地,价格和利润都比较有代表性。其他下游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区计算其利润。华东醋酸利润=华东醋酸价格-(甲醇价格*0.54+1000);二甲醚利润=河南/河北二甲醚价格-(甲醇价格*1.41+200-300元/吨)。还有就是关注山东MTBE和汽油比价。下游需求对与判断中短期行情研究意义重大。长期则关注终端地产、塑料制品、家电、汽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