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期货投资者教育基地

无障碍浏览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月

【金融知识普及月】你贪人家的高息,骗子要你的本金

上传时间:2022-09-19 点击量:9574 来源:东海证券

近几年来,私募基金越来越多,销售渠道和方式业越来越广,投资者更应该加倍防范那些假借私募基金名义,行非法集资之实,采取欺骗和隐瞒手段,引诱普通中小投资者购买违规理财产品。非法集资诈骗活动,往往公开或私下暗示投资人,产品不设投资门槛,“保本高收益”,允诺给与8%或10%以上收益。实际上所获大部分募集资金多用于还本付息、东挪西补,以维持高成本运营,甚至是个人挥霍等致使投资者所购买的“产品”到期无法兑付,遭受了本金、利息无法偿付的巨额损失。

非法集资纵然花样百出,均跳不出“公开宣传”、“承诺保本保收益”、“向不合格投资者募集资金”等三个明显套路,以及私自募集不向监管部门备案、不通过专用基金募集账户等,涉嫌非法集资活动。

不法分子骗取投资者钱财后,或用于个人消费挥霍一空,或转移资产、携款逃跑,给投资者带来惨重的损失。希望投资者在选择投资产品的过程中,看清非法集资的本质,远离以“私募基金”名义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私募基金与非法集资二者有着明显区别,投资者要做到明规则,识风险,辨真伪。

一、是否低于投资门槛。《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私募基金应当向合格投资者募集,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得低于100万元”,对于低于此限额销售的所谓私募基金,投资者要坚决拒绝。

二、是否公开募集。私募基金只能向特定对象募集,不得公开宣传、打广告,不得向不特定对象宣传推介。如销售机构以这些方式向社会公开宣传和推介基金产品,投资者要予以高度警惕。

三、是否承诺保本保收益。按照监管要求,私募基金管理人、私募基金销售机构,不得向投资者承诺本金不受损失或者承诺最低收益。“天上不会掉馅饼”,面对“高额回报”的项目,要冷静分析,避免上当受骗。

四、是否登记备案。基金管理人及其基金产品是否在基金业协会登记备案。投资者可以通过基金业协会官网查询私募基金产品及其管理机构信息,对于未登记备案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及其基金产品要坚决远离。

莫信天上掉馅饼,守住您的钱袋子。投资不能太贪心,高收益伴高风险,如果梦想保本高收益,结果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