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期货投资者教育基地

无障碍浏览
投诉热线

2025年非法证券期货基金宣传教育案例提示

上传时间:2025-03-10 点击量:5391 来源: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有限责任公司

上述案例中,尽管投资者遭遇的骗局形式多样,但通过仔细分析,这些骗术之间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征。了解并识别这些特征,可以帮助投资者有效防范非法证券、期货和基金活动的侵害,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首先是高回报陷阱:警惕不切实际的高收益承诺

许多非法证券期货基金活动活动往往以高回报作为诱饵,吸引投资者上钩。例如,在案例1中,诈骗者承诺在短时间内(如3年内)实现高额回报(如30%以上),在案例2中,产业基金承诺18%的年化收益率,且可以签署保本协议,面对这些直接或间接的收益承诺,投资者都应当保持高度警惕。金融市场的基本规律告诉我们,高收益通常伴随着高风险,而那些承诺低风险甚至无风险的高回报项目,往往是不切实际的。进行投资活动前,要具备基础的金融知识,了解市场的平均收益水平,理性分析投资项目的风险和收益,不被高回报冲昏头脑,同时切勿轻信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谨慎对待任何不切实际的高回报承诺。

第二是身份包装陷阱:核实身份,勿轻信“光环”和“头衔”。

诈骗者会通过各种方式包装自己的身份,例如自称“专业投资人”、“游资大咖”或拥有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光环”和“头衔”。在网络应用发达的当下,这些虚假的身份更容易被包装和传播。投资者往往容易被这些表面的光鲜所迷惑,从而轻信对方。此时,投资者应当通过正规渠道核实对方的真实身份和资质,正规的证券期货基金经营机构和从业人员名录可以在中国证券业协会官网查询到。

第三群体效应陷阱:保持清醒,不被群体情绪左右

许多诈骗团伙利用社交平台或通讯软件的群组功能,控制多个账号来给投资者洗脑,制造虚假的群体效应。在这些群组中,诈骗者往往会营造一种大家都赚钱的氛围,诱导投资者跟风投资。投资者在这种群体情绪的影响下,容易失去理性判断,盲目跟从他人。此时,投资者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那些过度宣传和鼓吹的群组声称稳赚不赔的投资项目保持高度警惕,明白投资决策一定要认真分析,审慎判断,绝不可盲目跟从他人。

第四是转账个人陷阱:警惕资金流向,勿轻信特殊操作

诈骗者可能会要求投资者将资金转至个人账户,并声称这是为了进行特殊的操作才能参与投资。许多投资者明知转给个人账户存在风险,但存在侥幸心理,依然选择相信对方,最终导致资金损失。要牢记资金安全第一的原则,不轻信任何要求转账至个人账户的理由正规金融机构都有正规的资金管理流程,不会要求投资者转账给个人账户

中证保博士提示大家:提高金融知识,增强风险意识

投资者应当了解基本的金融市场和投资知识,提高自身的投资分析能力。对任何投资机会都保持警惕,不轻信高回报承诺,不被虚假的身份和群体效应所迷惑。 通过正规渠道核实投资项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多方求证,避免被虚假信息误导。一旦发现被骗,应立即停止交易,保留所有相关证据,包括聊天记录、转账记录、合同文件等,并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投资者应时刻保持警惕,提高自身的金融知识和风险意识,保护自身合法权益